曾经一大批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遭到众人的质疑。某微信公众号曾经有一篇署名为“花村书法屋”的长文《新鲜出炉:当代十大丑书排行榜》,把当代十位书法家编排为十大丑书,这其中不只中青年,还包括年近七旬的何应辉、王镛、石开等。
“丑书”本来是某些人用以攻击当代书法创新精神的一顶"脏"帽子,形容字很丑的一批人,就像“野兽派”一样,当时不被人理解。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,丑书成为中国书法的流行风尚,人们意识到,这些看起来很“丑”的书法作品,是可以经得住时间检验的。
一般来讲艺术性越高的东西,懂得人会越少,欣赏的人也越少。艺术就像金字塔一样,不懂的人越往下层人越多,要想雅俗共赏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。站得越高的人能理解他的人也就越少,底层大众的修养、见识、素质等决定了他的眼界和水平。
孔子说“往古所以知今”,如果找不到审视的标准,就往古代找一找,你会发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“丑书”,而这种“丑”偏偏是远远的走在了时代前列,成为今天的标准。
陆机“丑书”
辈分最大
《平复帖》是现存最古老的书法家真迹,也是最高辈分的丑书。《平复帖》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,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,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,字体介与章草、今草之间。秃笔枯锋,刚劲质朴。
后世如果再有特别丑陋、一点都不潇洒飘逸的草书,就一定是学的“章草”。许多人以为汉字的演化是古文字到篆隶,再到楷书,行书,最后写到最快了,就是草书。其实草书的“辈分”极高,是由隶书快写演化而来。而行书和草书是字形,结构,笔画顺序都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平行体系,并不是楷书写快了就是行书,行书写快了就是草书。那个时代的书法,能够被奉为标准已经很难得了。
颜真卿“丑书”
“后世丑怪恶札之祖,从此古法荡无遗矣。”
米芾说颜真卿的字,乃后世丑怪恶札之祖,也就是说颜真卿出现之后,书法的古法就彻底丧失了。
米芾这么说,和许多人批评今天的丑书书法家一样。唐太宗喜欢王羲之,在他心中是“书协主席”的地位,所以唐朝的书法家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等人都是王羲之的翻版,写的稍微不一样,打破了过去“二王”固有的规范,就被骂成“丑怪恶札之祖”。
颜真卿是真正的唐楷代表人物,他把每一个点划尽量精简,在当时的标准来说,颜楷绝对是丑的。但是逐渐的,书论对其有了公允的评价。到了几千年前之后,颜真卿楷书几乎成为很多人的书法入门必经之路。
木心有一句话:“有人对我说,洞庭湖出一书家,超过王羲之。我说:操他妈。”
苏东坡“丑书”
“褊浅,似石压蛤蟆。
黄庭坚调侃苏轼的行书“似石压蛤蟆”。早年间他写王羲之的楷书几乎可以乱真,被贬官之后,诗书画发生很大变化,书法变得扁平。唐朝讲求“法”度,按照前朝的标准,苏轼的字太扁了,像石头把蛤蟆压扁了。但是他的字体中加入了自己的感受,打破了很多前朝点、画统一的标准,所以也成了“丑”书。
傅山“丑书”
“宁丑勿媚”
傅山有一个很高调的宣言:
“宁拙毋巧,宁丑毋媚,宁支离毋轻滑,宁直率毋安排”
把一直以来的标准否定了,主张“丑、拙、支离、直率”。傅山到了清初,用字社交,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规范。《丹枫阁记》文字成时,傅山正处在书法成熟的最盛阶段,且“正值明亡不久,他(傅山)抗清意气风发、活动频繁之时”,该作“信手写来挥洒自如,正好像王羲之《兰亭序》与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一样无意于书,反而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,结构天成,妙造自然。被今天人拿来不断研究。
金农“丑书”
“不受前人束缚,则魔道也”
金农把隶书用到行书、楷书甚至用在草书上,成为一种变革的丑书,杨守敬说金农之分隶,不受前人束缚,自辟蹊径。然以师法后学,则魔道也。写书法写成了“魔道”,当然成为丑书。当时的时代,康熙皇帝喜欢董其昌,乾隆皇帝喜欢赵孟頫。所以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,他们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的正统画派书派所认同,被讥讽为不入流的“丑八怪”!
但是金农对今天许多人影响甚大,国画大家齐白石在书画方面都力追过金农,他曾说:“冬心的书体有他的独创性,最好是用这种字体抄写诗集,又醒眼、又可唱念,更可以玩味。”
从齐白石《临江垂钓图》中,可看出他追仿金农的痕迹。
郑板桥的字,几分隶书、几分篆书、几分行书,分不清楚,但是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几种书体糅为一体。他把篆书揉入行楷书中间,以中锋为主。他认为自己的字是从古隶得来的(篆书发生变化的初级阶段,小篆演化成为东汉末年的八分书)。
郑板桥书法被后世追随,其中徐悲鸿盛赞:“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。其思想奇,文奇,书画尤奇。观其诗文及书画,不但想见高致,而其寓仁悲于奇妙,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。”
刘正成说:“这就是一代改革者对技法的,对新的世界形势的追求,一定要有新生的面貌。这个新生的面貌出来的时候,被称为魔道。因为他和前面的经典不一样。”
康熙、乾隆时代的书法界正是“帖学”一统天下。金农和郑板桥等人卓然树起叛逆的大旗,成为清代书道中兴的领风骚者。所谓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现,都有时代背景的必然性。没有这个土壤,就长不出这个“怪物”来。而且他们的“丑”,在后世都找到了知音。所谓“五百年后论英雄”,且等盖棺定论。
谢无量在书坛独树一帜,南北兼收,碑帖并取,筋骨不露,这都是他潜心研究历代名家碑帖,兼取各家之长所得,所以他的字看似稚拙,实则博大精深,既有汉魏碑的刚健,有含晋唐帖的秀媚,非常人所能企及,世人称之为“孩儿体”,是说写的字像不会写字的小孩写出的字。但是,就是这样的“丑书”,据说让蒋介石先后掷了五个亿。
传统就像大地,树木营养汲取的越深,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性就越大
传统就像是大地,千年万年的大树往往根深蒂固,盘根错节,他们有多高,根就有多深。晋尚韵,唐尚法,宋尚意,明尚态。每一个历史时期,都应该有一个相对代表性的审美取向,也就是书法的主体现象。晋代必提二王,后世的宋四家,元四家,明四家……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共性。
每一个时代,通过很多个体的艺术创造与探索,然后他们之间由碰撞到融合,有取有舍。最后慢慢构成一个由具有更大智慧、更高眼光的少数人,去实现一个时代共性的融合。因而,他们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言人。
丑书的事例太多,我们今天看到的书法史,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自成一派,不断革新书法标准的书法家比比皆是,每个朝代都有。从小的层面说,不断的出新,应该是书法家的责任,也是衡量一个书法家成就和贡献的标准。从大的层面说,一门艺术的审美取向应该各有不同。有些人抱着传统的风格,在此基础上一点点延伸,亦步亦趋。这或许可以说是正统的美学,而打破传统,寻求更大的突破。“代表了前进的中国艺术精神。
但是,需要警醒的是,求新不等于盲目求怪,这是两个概念,为怪而怪,肯定是不可取的。如果他经历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,如今在寻找突破。那么他不过是在做艺术探索,可能会成功。如果他都不曾好好“走路”,未浸淫传统,一味的求新求怪,那么他“跑起来”的样子,很像小丑作态,东施效颦,很容易出洋相。